触摸历史温度:思政课堂在古街新韵中焕发活力
  位于九江市的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见证着城市的沧桑巨变,机械工程学院的学子们将思政课堂搬到了这里。他们在这片古今交融的场域里流连驻足,细致观摩“桑林书声”“浔城记事”等一幅幅刻画生动的浮雕,这些浮雕如同一部部凝固的史书,无声诉说着九江独特的地域文化与厚重的革命历史脉络。在这里,青年学子们仿佛触碰到了过往岁月里那份不屈的信念与求知的渴望,红色基因在沉浸式体验中悄然融入年轻心灵。
   
 
  追寻英雄足迹:革命旧址激荡家国情怀
  在庄严肃穆的“第二十四师叶挺指挥部旧址”,一栋二层回廊式西式砖木建筑毅然矗立。电气工程学院的学子们缓缓步入,在略显斑驳的木窗前、幽静的院落里久久驻足沉思。凝视着这些珍贵的革命文物与鲜活的史料照片,书本上关于党史的叙述刹那间变得立体可感。当年革命战士们激烈战斗的场景仿佛穿越时空迎面而来,每一个细节都激荡着在场学子的心弦,革命先辈们坚定执着的初心在旧址的砖瓦之间回响......
   
 
  缅怀英烈忠魂:躬身实践传递崇高敬意
  在九江革命烈士陵园及烈士纪念馆内,庄严肃穆的氛围令人敬畏。船舶工程学院的学子们通过沉浸式观看图文资料、真实实物,深刻体悟到先烈们为了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挺身而出、舍生忘死的崇高境界。在烈士陵园,学子们分组协作,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细心擦拭一座座刻满英名的墓碑,细致清理周边的环境;随后,整齐列队肃立,向长眠于此的革命烈士们深深鞠躬、默哀致敬。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户外劳动,更是一次神圣的精神洗礼,年轻的双手将敬仰付诸行动,让红色血脉在庄重的仪式与赤诚的付出中得以赓续绵长。
   
 
  感悟时代精神:抗洪丰碑凝聚青春担当
  步入九江九八抗洪展陈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等醒目标语瞬间将人拉回那惊心动魄的1998年夏天。汽车工程学院的学子们在再现抢险场景的战士群雕前久久凝望,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抗洪英雄们用血肉之躯筑起生命堤坝的感人故事。泛黄的《九江日报》珍贵版面、一枚枚闪耀着血与汗光辉的抗洪勋章、一幅幅定格历史瞬间的图片,共同构筑起对那段壮阔历史的深切感知。学子们纷纷表示,这次参观让我们直观体会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这是激励新时代青年勇于担当的磅礴力量源泉。
   
 
  倾听革命回响:红色薪火在水畔传承
  烟波浩渺的甘棠湖畔,坐落着重要的革命遗址——“甘棠湖小划子会议旧址”。信息工程学院的学子们围聚在复原的小划子模型和历史宣传画前,静静聆听讲解员讲述那段在湖中小船上决定革命斗争方向的关键往事。先辈们身处白色恐怖、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无畏精神和革命智慧穿越时空,深深感染着每一位聆听者。活动现场,学子们动情地表示,脚下的土地曾是惊心动魄的革命现场,这让他们对本土红色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入骨髓,红色资源因贴近生活而真正“活”起来,薪火相传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仰望城市丰碑:解读地标背后的奋斗史诗
  胜利碑,耸立云端的不仅是城市的物理地标,更是精神的丰碑。建筑工程学院的学子们聚集在碑体基座,仔细观摩镌刻着革命风云的浮雕。碑体庄重的设计所营造的磅礴气势,瞬间将学子们拉近了那段烽火岁月。大家积极分享地方革命史料,系统了解胜利碑作为九江革命胜利象征的历史背景。在讲解员深入浅出引导下,英雄人物的事迹从冰冷的浮雕中“站立”起来,栩栩如生。从视觉震撼到史料探究,再到人物故事的灵魂叩击,层层递进的学习体验让青年学子对脚下的红色热土产生了更深沉的情感认同与归属感。
   
 
  铭记抗战血泪:誓言铿锵致敬钢铁意志
  在九江德安县庄严肃穆的万家岭大捷纪念园,财会金融学院的学子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重温了当年那场振奋全国、痛歼日寇的万家岭大捷历史全景。他们凝神静听战役背景、惨烈过程与深远意义,认真审视每一件饱含战火硝烟印痕的史料展品,深刻感悟到革命先辈们保家卫国、浴血奋战所展现出的钢铁意志。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次触及灵魂的思想淬炼,伟大的抗战精神将化作未来砥砺前行的磅礴动力。
   
 
  体悟沧桑巨变:租界回响唤家国情怀
  历史的钟声在九江租界旧址博物馆上空回荡。经济管理学院的学子们有序步入三大主题展区,沿着城市发展的历史轴线,全面了解了九江作为近代被迫开埠通商城市的历史屈辱,以及九江人民奋起反抗、最终收回租界的艰难斗争历程。从一砖一瓦、一幅幅珍贵影像中,城市革命发展脉络变得清晰可见。参观过程中,学生代表深受触动,主动分享了他们的所思所感,将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思考相互交融。这种沉浸式的“行走课堂”,在青年学子心中深深地植入了“知史爱国、知史爱城”的家国情怀。
   
 
  此次红色地标打卡活动,是学校创新思政教育形式、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举措。数千名学子深入革命遗址、历史街区、烈士陵园与专题展馆,将理论学习与沉浸体验深度融合,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实”起来,成为金秋十月校园内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今后,学校将继续深挖赣鄱大地丰富的红色文化“富矿”,持续创新思政教育的内容和载体,通过更多沉浸式、体验式的教育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子以革命先辈为精神坐标,将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
  (文/黎梦莹、王嵘 图/舒典等 编辑/徐娟 审核/聂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