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团体项目2个一等奖,1个三等奖,创江西高职院校参加全国大赛的历史最好成绩。
今年6月,又将出征全国大赛的九职学子信心满怀,他们说:“要创造江西高职学校新的历史。”
打开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网站,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大赛获奖的新闻不胜枚举。据统计,近几年来,该校学生共获得国家级、省级以上大赛近千个奖项。不仅如此,学校还通过比赛推动教学和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
冯小辉老师是该校信息工程系数字媒体教研室主任,所教的学生大多数是艺术专业的。上学期,他带着学生参加各类大赛10多次,获奖60多项。
冯老师说,之所以大面积的参赛,目的并不在于拿多少奖,获什么名次,而是为了促进教学。他解释说,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对教学效果的把握的和评价除考试外,往往缺乏更多的抓手。如果要在各类大赛中获奖,就要求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对技能掌握得更加娴熟,也对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冯老师透露,因为经常参加比赛,学生期末交的作业水平大幅上涨,很多大赛中的获奖作品都是日常的作业。
在学校提起机械工程学院学生王文超的名字,没有人不知道。去年6月在天津举行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械部件创新设计与制造竞赛项目中,他获得一等奖。
王文超说,让自己成长的是学校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让自己蜕变的则是大赛的洗礼。他坦言自己最初是冲着证书去参加比赛的,因为赛后可以拿到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参赛获奖证书。但在比赛准备工作中,他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他说,自己平时学得很扎实,但通过赛前准备,才发现自己有很多不足,这些不足在老师的指导下一一进行了修正。
王文超的老师说,其实他最大的收获是信心。如今,他将去工作的单位里有很多名校毕业生,但他依然信心满怀。他说,都是一个脑袋两只手,我不比任何人差,只要努力,我就能比别人好。他相信,赛场上的常胜将军也一定能成为人生的常胜将军。
大赛给九职的老师们指了一条路,该校教务处处长卢致俊对此深有感触。他说,通过比赛可以很好解决教学中的两个问题:教什么?怎么教?
卢致俊认为,比赛的内容高于教学,更贴近实际,贴近生产,贴近需求。经常参加比赛,就能够让我们自觉地用比赛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学的内容就更加合理,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大赛的选拔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促进教学过程,一个对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进行快速提升的过程,解决了怎么教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