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40年来最早的春运正式结束。这期间,九江车务段完成了发客103.5万人次,比2011年增加2万,增幅2%,日均发客2.56万人。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春运人多了,秩序却好了,这离不开在火车站默默服务,加班加点坚守岗位的工作人员们。在这些工作人员中,有一类人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身穿绿马甲,头顶黄帽子,乘客都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小黄瓜”,他们是来自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的铁路春运志愿者服务队。

全天连轴转

什么是志愿者?来自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的77名“小黄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志愿者一词的真正含义。这群平均年龄只有19.2岁的志愿者,从每天早8点到晚8点,不停地奔波在火车站的各个角落,竭尽全力地为旅客服务。有时,即使是吃饭,他们也闲不下来。

正月初六中午,刚刚从岗位上轮换下来的韩伟强、黄俊杰、吴枭和董伟峰4人正准备吃饭,发现1号候车厅传来一阵骚动。4人立即撂下手中饭菜,跑了过去。发现一位孕妇临产了。第一次碰到这种情况的4人有些手足无措,镇定下来后,他们立刻让一名志愿者去通知在火车站的医务组,剩下的3人则负责疏散围观人群。医务组赶到后,4人又协助医生小心翼翼地把孕妇抬上爱心担架,送上救护车。“第一次碰到这种情况,真是紧张得不得了,抬孕妇的时候我们都不敢使劲”韩伟强告诉记者,由于救治及时,孕妇脱离了生命危险,还生了一个男孩。“小黄瓜”们听到消息后都特别高兴。“看见母子平安,真有成就感。”韩伟强高兴地表示。

以车站为“家”

在春运志愿者服务期间,火车站就是“小黄瓜”们的家。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的77名“小黄瓜”每天早上7点从学校以集体晨跑的方式去火车站,到了火车站后,还要开早会布置当天各组的任务,晚上8点则要开会总结当天的工作。“虽然累得倒头就睡,但能帮这么多人我很开心,而且大家在一起就像一个家。”船电1001班的王先俊说道。

家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的刘建飞对志愿服务十分执着,为能如期参加本次春运志愿服务,他在除夕中午与家人吃过团圆饭后,就提着行李踏上了回九江的旅程。他先从家乡坐火车赶到北京西站,在候车室等了十几个小时才坐上了南下九江的火车。抵达九江后,他不顾旅途的疲惫就开始了志愿服务工作,让九江车务段的工作人员和其他志愿者都深受感动。事实上,正是考虑到家住得远这一情况,一开始学校并没有同意他进入志愿者的行列,但他的执着打动了组织者。“只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家人也很理解我”刘建飞表示,尽管没在家过完年,但他并不遗憾。“其实,元宵我们也是在车站和旅客们一起过的”他笑着说道,虽然送元宵时忙得满头大汗,但只要旅客简单的一句“谢谢”,他们就能高兴半天。

再累也值得

“我们做的事情都很平常”志愿者曾敏告诉记者,他的任务不过就是引导、排队、清洁等等琐碎的服务,但没有一名志愿者抱怨过工作的细微和琐碎。有人在日复一日的引导工作中喊哑了喉咙,有人在送旅客上车时被行李压伤了脚,有人在忙碌的服务中忘记了吃饭……即使这样,他们还是用笑容和热心温暖着在火车站来来往往的数万名旅客。

来自湖北襄阳的王毅在队里有个称号叫“劳模”,这来自于他的一次经历。2月8日上午9点,王毅在扫地时发现了一张蓝色的车票。捡起来一看,这是一张刚从九江发往深圳西的软卧票。深知此时一票难求,他立刻就找到了车站广播,通过车票上的姓名寻找失主。在广播多次未果的情况下,他便自己去寻找这位失主。从1号候车室到2号候车室,从楼上到楼下,从车站里到站前广场,嗓子喊哑了,腿跑疼了,他仍不放弃。在苦苦寻找了8个小时以后,他终于在临时售票大厅内找到了正在排队重新购票的失主,而这时离上车时间只有20分钟。而当这位旅客接过票一个劲儿地表示感谢时,王毅却只是笑着说:“终于找到您了!” (本报记者邹雅思)

原载《九江日报》2012年2月26日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