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机械、电子成就业“香饽饽”

英语计算机成失业重灾区

图为学生在实训室内进行现场操作。(田园摄)

图为学生在实训船舶驾控台操纵。(田园摄) 从两周前开始,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建工专业大二年级的吴婷每天早上起床后不是去教室上课,而是与同班同学相约好,在校园里进行各种“测量”实训,下午的任务则是在寝室将上午的测量结果统计后写成书面报告。明年此时,吴婷就得忙着找工作了,但她一点也不着急,不是因为还有一年时间,而是因为实训课的经验让她增强了不少信心。

身为高职生,吴婷的信心并非盲目自信。有数据显示,2010年和2011年,我国绝大多数省份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已高于本省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令不被人重视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增长之快,让“天之骄子”们都甘拜下风了?

1高职生就业率屡创新高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就业蓝皮书《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高职高专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与非“211”本科差距不断缩小,从2006届到2009届,差距百分比分别为7.2%、6.3%、3.8%和2.2%。2009年,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达88.1%,已经不再低于非“211”本科院校的87.4%。

付勇是九江职业技术学院船舶动力专业的学生,明年5月份即将拿到毕业证,正式脱去“大学生”的外衣。厦门船舶重工将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工作单位,而这份工作早在今年10月中旬就已经敲定。付勇预计自己工作后,月薪最低将有2500元,作为一名初出象牙塔的大学生,他对这份工作非常满意。“现在我们班的大部分同学都已经找到工作,有些同学的工作单位比我的还要好,都是在沪东船厂、外交桥这样的大厂,都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大船厂。”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蔡克告诉晨报记者,近几年该校的就业率均超过了90%,一些热门专业如船舶、机械、电子等专业的学生目前几乎都已找到了工作,就连经管类的文科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也不容小视。

2招聘会上不看“学历”看“学力”

自从进入12月,毕业生忙着找工作的高峰期也随之开启,学校、就业部门举行的各类招聘会几乎每周就有一次。可是在人满为患的表象之下,现场签约成功率却不高。

“我想找个专业能对口的工作,但是找了一圈却没能发现这样的岗位。”就读地理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小温说,跑了几个招聘会都没有发现需要学地理专业大学生的工作单位,一些文员、售后客服人员、培训专员等岗位,虽然也能投简历,可考虑到不是自己的对口专业,小温决定再看看。

机电专业的彭莎也看上了几家单位,但却始终没有投出自己的简历。原因很简单:彭莎觉得自己应该找一个更好的工作。“现在很多单位都放宽了要求,大专以上的学生就能投简历了,而且工资也普遍较低,这让我有一种‘白读了四年’的感觉。”彭莎说,自己花了四年读个本科,却换来与大专生一样的工作,这多少让她心有不甘。

市内某软件公司的招聘专员涂先生则表示,对于一些营销等基础性的岗位而言,他们其实更青睐于高职生。“越是本科生,越是好大学毕业的学生,他们对工作的期望值越高,但现实没那么完美,一旦他们失望了,对公司来说,就是人才的流失。”涂先生说,与本科生相比,高职生更踏实、吃苦,沉得下心来做一线工作,正是企业需要的人才。“我们其实不看重他是高职生还是本科生,有时候同等条件下,可能还更偏爱高职生一些,他们能吃苦,也更能上手。”

3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更切实际

在本科生求职屡遭瓶颈之际,高职生的就业率却一路飘红,这样鲜明的对比背后,实际上得益于高职院校的迅猛发展。有专家指出,市场上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都是职业能力强、专业对口的紧缺人才,这也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走高的根本原因。

一到年底,在九江的一些高职院校,准毕业生早已成为用人单位的“抢手资源”。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经管学院土建工程专业的刘来龙与他的同班同学们,目前基本上已被“预订一空”。刘来龙说,大学二年级时学校安排的实训课让自己受益匪浅。在实训基地上,刘来龙将平时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成了自己的实际操作技能,制作、组织、策划能力都得到了全面提升。这些也就成为了刘来龙找工作时强有力的“法宝”。而这些恰恰是本科生最为缺乏的。调查显示,有60%以上的大学生将缺乏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视为求职过程中最大的困扰。

据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蔡克介绍,目前学校已经投资1亿元建成5个国家示范性重点专业实训基地、19个央地共建实验实训室、1个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学校实训室总量达109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过亿。除了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高职院校在专业的设置上,也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了以船舶工程、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汽车工程为主要特色的专业体系,涵盖机械、电子、船舶、汽车、经济管理等多个领域,“订单式”培养呈现蓬勃态势,“校企合作”蔚然成风,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专业技能与岗位适应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首席记者 孔颖)

原载《九江新闻网》2011年12月21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