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教育部组织开展的2010∽2011年度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评选活动结果正式揭晓,在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一批名校旁,九江职业技术学院赫然在目。这一荣誉的取得来自于实实在在的成绩:学校连续十年毕业生 初次就业率都在90%以上,其中2008年、2009年、2010年分别为93.05%、93.23%、90.28%。
办学校,就业才是硬道理。当全国都在感叹“就业难”的时候,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何以如此受欢迎?日前,记者来到学校,在一节节课堂上,在一个个操作平台边,在一张张竞赛奖状上,探寻这一秘密。
天刚刚亮,宿舍旁晨起的鸟儿还在叽叽喳喳地叫着。怀着紧张而又兴奋的心情,船舶动力与装备技术专业大二学生王建平和同学们正在收拾行囊,他们将赴江洲联合造船有限公司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学习,在实际操作中认真地汲取前辈们的经验和知识,快速充实自己。听说很多师兄都是由于在实习期间表现良好而留在了企业,王建平在内心对自己说:“我也要努力把自己课堂所学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早日成为一个熟练技术工人。”接下来,他们既是员工,又是学工,学做一体,工学交替,这正是学校为学生设计的新培养模式。
学不致用,仍是很多高校面临的难题。为真正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学校不断创新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在校企合作中办学,于工学结合中育人”,加强实训基地和实验条件建设,为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成为高技能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目前,学校已与208家企业签订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协议,近年来每年安排到企业顶岗实习约为一万多(人月),为提供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顺利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学生们毕业就能成为熟练工人,受到了很多企业的追捧,一位造船企业的总经理说:“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上手快、好用。”
“工学结合”既是培养高素质学生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优秀教师的理想方法。学校自培、引进160多名硕士补充到重点专业任教,还引进和聘请了一批有专业特长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担任专业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十多家中船总公司的研究院所和企业的优秀人才,都被学校引进来各尽其才、予以重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九江襟江带湖,发展船舶工业基础扎实,得天独厚。随着船舶工业的发展,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主动适应这一变化,三年来,先后新设 了船舶电气自动化、船舶焊接技术、船机修造技术、轮机工程技术、船舶检验、船舶电子与通信等专业,更好地满足了企业的需求。
“物竞天择,学校只有在不断适应社会中才能求得快速发展。”院长魏寒柏这样说。学校以国家建设项目为契机,把专业分为“四大类型”,第一类是具有高市场增长率和高相对市场占有率的骨干专业;第二类是低市场增长率和高相对市场占有率的重点建设专业;第三类是具有高市场增长率和低相对市场占有率的专业;第四类是低市场增长率和低相对市场占有率的专业。并按照“分类选择”的思路进行专业调整,坚决停办了7个就业难的专业。目前,学校有51个高职专业,涵盖了船舶、机械、电子、管理、汽车与建筑等领域,形成了以工科类专业为重点,工学、管理、经济、文法等专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专业群,专业结构与船舶行业的技术结构和区域产业结构具有较高的吻合度。
专业转变更好地满足了一些企业的新需求,九江一家造船厂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企业要升级改造,需要一些新专业的人才,开始一直担心招不到人,没想到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刚好设置了这个专业。”
2010年11月,全省职业技能大赛在南昌举行,在9个竞赛项目中,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将5金1银2铜等12个奖项收入囊中,这是该校在前两届数控技能大赛大获丰收后又一次喜获佳绩。
近年来该校学生在国家级、省级职业技能竞赛、机械创新大赛、电子设计竞赛、电工技能大赛等各类竞赛中,屡屡摘金夺银,捷报频传,3年来,共获特等奖9人次、一等奖102人次、二等奖144人次、三等奖212人次的优异成绩。大赛让学校“一箭双雕”。一方面在比赛准备过程中,以赛促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技术能力,很多学生甚至已经达到了熟练技工的水平。在电工技能大赛现场,一位20多年工龄的老工人评价道:“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的几个选手水平都快赶上我了,把他们放在岗位上,加以锻炼,一定能成才。”另一方面,通过比赛让很多企业了解了该校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了就业。九江一家电子企业就喜欢在大赛上招揽人才,他们认为,能在大赛中脱颖而出的学生一定有远大的前程。以赛促教只是该校在学生能力培养上的多项举措之一。如今,每当有大赛来临,学生们都摩拳擦掌,主动钻研学业,技术水平快速提升。
“无论就业环境如何艰难,真正的人才都是不愁工作的。”该校招生就业处处长蔡克高兴得眉梢上扬,“我们的学生招得来、教得好、出得去、留得住。今年到目前为止我校2011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已达91.03%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