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高职院校担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重任。自中央16号和省委15号文件颁布实施以来,我校党委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紧密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和高职学生思想特点,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水平,力争在改进中迈出新步伐、在提高中取得新进展、在创新中实现新突破、在求实上收到新成效。

六年来,全校共有近百个学生集体和团队受到国家和省、市级表彰,有近千名学生获得国家和省、市级奖励。学生工作系统共有80余人次获得省、市级表彰。学校先后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百万青年助残行动先进单位”、“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等称号。2007年8月,学校成功跻身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院校”,并于今年7月9日通过国家示范性验,顺利步入全国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行列,实现了我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零的突破。

我校的做法是:

一、构建长效工作机制,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根基。

1、建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从2004年起,学校本着“高标准、重专业、明出口、保数量”原则,对外招聘本科以上毕业生担任专职辅导员,专职思政工作人员与学生比例达到1:185;制订实施了《辅导员、班主任管理办法》,明确辅导员队伍“教师”岗,对工作业绩突出的辅导员,在职称评定、政治待遇等方面给予必要倾斜;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辅导员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进修与培训,努力实现“培训有计划、学习有保障、成果有奖励”,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理论和业务素质。学校拥有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班主任工作队伍,兼职班主任由专业教师担任,负责学生的学业指导和人生规划,“专职班主任制”则全方位地对班级进行管理,工作业绩兼职班主任与职称评聘挂钩,专职班主任直接影响工资待遇。学校在各宿舍楼配备专职宿舍政治辅导员,配合楼栋党团支部、楼栋心理工作站开展各项思想政治教育进宿舍活动,做好宿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2、建立了一个建立横看成片、纵看成线的“三全”育人网络。成立了学生工作委员会,形成了以党委为核心,横向由学工委牵头,学生会、学生社团管委会各司其职,纵向以各院(系、部)党总支为龙头,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分会、团总支、学生党支部、班委、班支委各负其责的有队有阵、大广角、多侧面、全方位的大学工体系。大力推行干部联系制度,学校领导联系院系、行政党支部联系学生党支部、政工干部联系班级、普通党员联系宿舍等制度健全,成效显著。“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育人”奖项作为全校最高荣誉已实行20多年,截止目前,已有数百名教师获此殊荣,起到了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3、健全了一系列思想动态分析跟踪反应机制。思想动态一月一报告制度,一季度一次的思想动态分析会,一年一度的思研会评比表彰等已成为学校的特色坚持长达十多年之久,为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学校一年一度的思想政治工作调研也已经形成制度,几年来我校共展开了高职学生思想状况、教育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江西省人才培养水平现状、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高职学生就业状况等大型调查,调研成果分别以国家职教论文、省高校社科课题、上级工作简报等形式反映。另外,学校在各个班级设置了心理委员、就业委员、安全员、信息员,搭建了快速反应的信息平台。

二、完善教育工作体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

1、突出课堂教学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形势政策课纳入教学计划,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生的必修课,就业指导课进入课表,和思政课一起,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工作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2008年我校在全省十七大知识竞赛中获一等奖、在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评估中被评为“优”,位居同类院校前列。

2、突出基层党组织、学生党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战斗堡垒作用。2004年以来,学校党委全面加强学生党建的工作力度,搭建起校党委统一领导、学工系统、组织部门密切配合的三位一体学生党建工作平台。机械工程学院的学生党员接待室、电气工程学院党总支“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管理工程学院党总支“党员责任区”、后勤服务集团党总支“党员责任寝室” 等系列活动已经成为校园的一道红色风景。2007年学校获“江西省教育系统高校党建工作先进单位”。

3、突出“第二课堂”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近几年,学校本着“突出特色、立足实效”原则,组织开展了大学生“热爱江西、建设江西”等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高雅艺术进校园、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活动周、社团文化展、“青年志愿者奉献月”、双休日文化工程等已成为在校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的校园文化活动精品,创造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办学特色相呼应、与学生成长成才相适应,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相对应”的良好局面。

4、突出精神文明建设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载体作用。学校有规划地建设、绿化、美化、亮化校园,在建设绿色校园、人文校园、学术校园、文明校园上下功夫,营造育人环境;大力开展文明窗口、文明班组、优秀班级、“三好学生”、“共青团之星”、“十佳党员”、“优秀团干”评比表彰活动,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学校连续8届16年蝉联“江西省文明单位”称号。1个团队获江西省“巾帼文明岗”,2个团队获九江市“青年文明号”。经管学院会计08级学生曹文椿获2009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全校巡回报告会上,失聪并罹患心脏病的她自强不息的事迹深深打动了全体同学,展示了我校学子的自强风采。《九江日报》、《九江壹周》等媒体曾作专版报道。

三、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1、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素养、创新精神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围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主线,构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1357”素质教育新体系;以国家示范性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来推动内涵发展,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凸显我校职教特色。2007年以来,我校学生在国家、省级大赛中共获特等奖8人次、一等奖102人次、二等奖144人次、三等奖212人次的优异成绩。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全人格培养。针对高职学生学习适应、自信心重建、未来职业选择等突出问题,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工作经费单列,配备专兼职教师共16人(专职3人),从咨询、课程、建档、宣传等方面,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班级(寝室)-院系部(楼栋)-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协会)三级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网络;自主研发“SCL—90”网络测试软件,给全体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得到同行极大认同;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丰富,心理信息培训班开班一年一次,心理健康协会覆盖面广,这些措施都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3、重视就业教育与就业服务。学校成立了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广泛开展校企合作,近三年签订紧密校企合作协议各类企业有200余家。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0%以上。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3.23%。学校连续四年被评为江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4、重视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校把实践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形成了有我校特色的多层面、立体性社会实践服务体系,其活动无论在内容上、创新上、质量上、地域上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和提高,从基本服务到技术服务,从校园服务到社会服务,从名不见经传到上各种媒体,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多次获省、市“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有30多个服务队先后被授予省、市级“优秀服务队”称号,300余人次荣获省、市级“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称号,江西电视台、九江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九江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2010年注定是一个不平静的一年,旱灾、地震、洪涝、泥石流,在一个又一个灾难来袭的时候,我们看到一个民族愈挫愈奋、屡创弥坚的不屈精神和不低头、不气馁、不沉沦的人性光辉。在利益深度调整、社会急剧转型的今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虽然还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但是,我深信,只要我们携起手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众志成城、克难奋进,就一定能够共同谱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篇章。

谢谢大家!

原载《中国江西网》教育频道2010年10月29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