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学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在校党委和行政领导下,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国家及江西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响应省教育厅“发展提升年”活动要求,以校企合作为主线,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创新管理运行机制、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深化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拓展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在稳定常规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编制教学与科研“十二五”规划,做好实施启动工作
1.深入开展各级教育规划纲要、教育“十二五”规划以及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宣传活动,通过印发资料汇编、邀请专家宣讲、组织专题研讨等形式,进一步更新干部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2.对接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九江市强工兴城战略实施以及船舶、机械、电子、汽车、建筑等行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和新技术应用的需求,以国家和江西省高职教育发展规划为指导,编制和出台学校教学与科研工作“十二五”规划。
3.做好学校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技术开发、社会培训等专项规划以及教学部门工作规划的编制,制定和完善保障规划顺利实施的管理运行、质量监控、激励扶持、绩效考核等教学与科研管理制度。
二、建设稳定运行的长效机制,拓展校企合作和社会培训
1.强化专业(群)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建设和规范运行,开展专业与企业人员定期互访和专题互动,进一步完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场地建设与实训指导、师资培训与团队建设的制度建设及运行管理。
2.依托特色优势专业(群),对接相关行业、地方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专业(群)产学研联合体,启动顶岗实习、生产性实训、社会培训和技术合作等校级示范基地的遴选和培育,拓展人才培养、技术培训、技术开发等领域的校企合作,探索和建立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管理运行机制。
3.加强学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和省职业培训综合基地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建设,统筹规划面向在校学生、企业员工及各类社会人员的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积极开拓社会培训市场,使年内培训鉴定规模达到在校生规模。
三、创新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
1.跟踪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在强化特色优势专业、改造其他传统专业的同时,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和地方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开发新专业,做好2012年新增高职专业申报工作;开展“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新能源应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3个2011年新增专业的专业建设,做好开班教学准备工作。
2.巩固示范性建设成果,重点做好“创新班”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实施和成果推广;全面推进各专业开展校企交替、订单培养、课证融合、项目实践和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院系中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典型案例的征集和交流活动。
3.以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能力素质、拓展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接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工作任务,深入开展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的研究与实践,切实提高教学实效和质量;实施课程教学质量目标考核试点,做好计算机文化、英语、数学、制图等覆盖面大的基础课程的教考分离改革;推进教学资源管理和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等信息系统应用,广泛开展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自主开发和教学应用,2011年新启动10门课程开展校级精品课程建设。
4.以精品课程为重点,开展历年来各级质量工程批复项目的跟踪复查和示范推广,统筹项目资金管理;在强化校级项目建设的基础上,跟踪并组织省级以上特色专业、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精品课程、优秀教材、优秀课件等质量工程项目申报;重点做好国家级教学资源库、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项目的校内培育和申报组织。
四、强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和场地效益
1.完成数控-检测、应用电子技术、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5个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项目的建设实施及验收评估;做好数控机床装调和故障维修教学实验平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能力实践基地两个2010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的建设实施以及2011年项目的编制报批、实施论证工作;开展校级专项资金非重点专业实训场地项目的论证与建设,保障专业教学条件均衡发展。
2.配套做好新、改、扩建场地的实训项目开发和指导书编制,提高实训时数比例、增强培养效果,重点做好生产性实训的任务引进、项目开发和运行管理工作,提高生产性实训比例;面向行业企业,扩大校外实训基地规模,重点做好企业实习、实训环节的教学设计、管理运行和效果考核。
3.全面盘点校内外实训教学资源,建立实训场地信息库,明晰场地设备资源及其教学、培训、生产和技术研发等方面功能内涵,明确责任人和管理考核要求,规范实训场地日常管理,开展年度效益考核。
五、加快标准化与信息化建设,提升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1.进一步理顺教学与科研二级管理,明确各级管理职责和流程规范,继续完善教师教学规范、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学籍管理、教学与科研管理考核等相关制度,重点抓好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运行管理与质量评价制度的改进和落实;编制“学年教学常规工作节点表”,切实加强对各教学环节从计划审核、过程监控到结果考评的全程管理,提高教学及管理质量。
2.完善各类教学文件标准,规范“授课计划表”、“教案首页”、“教学日志”、“班级日志”、“实验实训日志”等基础文件的撰写填报;重点做好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的规范化工作,通过一年的努力,初步完成全部开设课程及教学环节的标准编制和审核。
3.加快推进“青果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进一步优化信息编码、规范基础数据,全面启用各项管理功能模块,在建立与信息系统相适应的管理流程规范的同时,定制开发满足自身特色需要的拓展模块,促进管理运行效率的提升。
4.学习和研究教育部新出台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认真进行工作总结和问题整改,重点做好自评报告编写、数据采集平台填报以及专家组入校考察接待等各项迎评准备工作,确保学校圆满通过新一轮评估。
5.加强各级管理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抓好管理队伍建设;重点强化教研室及教研活动的规范管理,通过优化设置、明确职能、加强指导、规范管理,切实增强教学基层组织的运行活力。
六、规范教研与科研项目管理,提高课题质量和研究水平
1.完善校级教、科研项目立项评审和结题鉴定程序规范,加强项目的立项指导、实施监控和经费管理;畅通省市级项目申报渠道,提高项目申报质量和立项中标率;完善教师科研工作考核制度,做好成果统计、认定和量化考核;开展学术交流和学术讲座,计划聘请教育专家和技术专家组织专题讲座8项;重点做好校级教、科研成果的遴选和省、市级成果的培育工作。
2.跟踪国家和江西省十二五期间的职教研究热点问题,契合学校教学实践中机制创新、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运行、教学管理等重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和指导校内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的选题和实施,提高教研项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年内计划立项校级教研项目20项,力争获省级以上立项15项。
3.创新管理机制,整合人力物力资源,依托重点专业(群),与企业联合共建创新型技术团队,创建“工作室”、“研发室”、“研究所”等技术服务实体,对接企业技术需求,积极开拓技术服务市场,组织专业技术骨干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改造和项目开发;年内计划立项校级科技项目15项、省市级科技项目10项,完成企业技术服务项目和技术开发项目20项。
七、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可持续全面发展
1.与学工部门共同构建从入校到毕业一以贯之的专业思想教育体系,全员参与、形式多样地开展各年级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工作,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2.做好德育、美育、体育、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重点抓好学生创新教育,做好各级各类学生大赛的人员选拔、培训指导和参赛组织工作。
4.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和竞赛,做好校田径运动会组织工作。
1.根据师资管理工作规划,做好教师培养、教学团队建设等工作。
2.协同招就办做好2011年单独招生考试命题和考务组织工作。
| |
| 2010年度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项目实施论证和招标采购
|
课表核对发放、教材发放、学生报到、学年注册等开学准备工作
|
|
|
| |
|
2010年校级精品课程验收和2011年重点建设课程立项申报
|
|
|
|
|
| |
|
启动新一轮评估的迎评准备工作,组织学习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
|
|
|
各类技能竞赛报名组织工作;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数学建模赛
|
|
|
| |
|
|
|
|
|
|
|
| |
2011年度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项目编制和报批
|
|
|
|
上半年教学工作小结,部门及教师工作考核,教学质量奖申报
|
下学期教学安排,教材计划、招标、征订工作,暑期工作安排
|
| |
学生考试成绩汇总,补考工作安排,毕业证书发放,教学文档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