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纪实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地实现了“三级跳”:

1960年创办,校名为九江船舶工业学校,军工学校,隶属于第六机械工业部和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

1994年开始试办高职,1999年更名为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2007年10月,揭开了学院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确定该校为2007年度“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是江西唯一一所入选计划项目建设学校,成功实现了江西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零的突破,被列为2007年度江西省教育十件大事之一。

院党委宣传部长刘鹏介绍说,“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是我国继实施高等教育“211工程”之后,发展高等教育的又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其遴选是非常严格的。教育部、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办学定位准确、产学结合紧密、改革成绩突出、制度环境良好、辐射能力较强的100所高等职业院校,分年度进行重点建设。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的入选给全院师生以极大的鼓舞。院长魏寒柏博士、教授高兴地对记者说:“这是九江职院几代人的光荣与梦想,是全院上下团结拼搏的结果。入选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计划项目,既是对我院过去成绩的肯定,也是对学校未来建设思路的肯定。”

一路风雨走来,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犹如一艘航行在碧波中的旗舰,九万里风鹏正举,在新的起点上开辟新的航程。

与市场无缝对接

奔腾的长江穿历史名城九江而过叫浔阳江;坐落在九江城的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犹如静静停泊在浔阳江上的一艘航空母舰。走进校园,只见现代气派的体育馆、教学楼等建筑,与成荫的绿树珠联璧合,把传统与现代完美地对接起来。

刘鹏一边走一边介绍:“九江职院是一所文化积淀深厚的学校,有着深厚船舶军工行业背景,以工科专业群为主,形成了以机械工程专业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群、船舶工程专业群、汽车工程专业群、经济管理专业群为主要特色的专业体系。现有3个国家重点支持建设专业、2个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8个省级示范专业。通过40多年的发展,学校不断的发展壮大,现在校生有1.3万人。”

特色是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生命线。九江职业学院找准定位,始终坚持“职业性”特色,努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坚持区域性定位,在专业设置、科研趋向、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始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先进的办学理念,准确的办学定位,使该校的毕业生成为用人单位的“香饽饽”,有这么一组数据:2005届毕业生2389人,初次就业率90.6%;2006届毕业生2397人,初次就业率90.23%;2007届毕业生5255人,初次就业率90.16%。该院不仅一次就业率高,而且就业质量也非常高。该院毕业生在科研院所、国有大中型企业里就业的学生比例,在全省同类院校排名第一。学校连续两届被评为全省高校就业工作评估优秀单位。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办主任张爱萍称赞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是就业工作最规范的学校。2007年11月24日,全国职业院校就业调查活动办公室授予该院“全国高职院校就业质量50强”。707研究所对该院的毕业生十分看好,作了这样评价:“敬业精神好,综合素质高,上岗适应快,动手能力强。”

市场需要什么样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加强与职业技术岗位的对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这就是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成功的秘笈。

一场颠覆性的革命

课程改革的浪潮在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涌起,可谓波澜壮阔、气势磅礴。该院以重点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推进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项目驱动课程、行动导向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断改革课程体系,全面铺开精品课程建设。从2002年开始启动至今,学院已经遴选了30门课程开展重点建设,并成功地申报了3门江西省高校优质课程。

学院教务处处长陈良政教授把课程改革称为“颠覆性革命”:“课程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方式、教材都必须进行翻天覆地的变革。改革的力度之大、影响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

院科研处处长卢致俊副教授说:“学院成立了由院长为组长,教务处、科研处、高教研究所、信息中心和系部负责人参加的院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申报、评估、审定、验收等相关指导文件,督促、检查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推荐国家精品课程、省级优质课的参评课程。课程改革按照项目到人办法,组建项目建设团队,建立激励机制。”

机电设备系主任刘越教授担纲主持了检测专业《机械零件质量检测》课程改革,他和他的团队挥洒了多少汗水?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他深有感触地说:“课程改革虽然是颠覆性的,但课程改革的效果也是明显的。”

刘教授以“检测”课为例,对记者作了详细的解说:“改革前,《机械零件质量检测》课程分别按《计量仪器结构原理》《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等课程独立地进行组织教学,在课程开发上基本沿袭了学科型课程的设计思想,比较强调课程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知识的连贯性,课程的实践教学大都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专业技能训练所占的比例甚少,课程教学也大都在教室完成,课程考核卷面成绩占主要成分。”

2007年全院推行“借鉴德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的课程改革,《机械零件质量检测》这门课程的改革启动了。

刘教授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方法”,打破了传统学科体系,通过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面向企业质检员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为了使课程教学能与企业机械产品质检员技术岗位直接对接,刘越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分别赴相关企业、测试研究所进行调研,在广泛听取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本专业毕业生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按照普遍性原则归纳出产品质检员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课程教学真的“大变脸”了:课程目标,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教学组织,通过教学情境设计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材特征,按照单元教学情境编写活页化教材;教学场地,教室、实训室、车间一体化;教师要求,双师化、知识与技能一体化。

刘越说:“教学采用校企交替、校企3次轮换的方式进行。根据不同类别的检测项目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来设计实训项目,分别采用示范教法、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自主学习型教学法等方法完成整个课程教学。为了营造真实的工作情境,让学生在学校就感触真实的工作氛围,一方面课程教学严格按照企业检测规程和作业流程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在教学组织上安排一定数量的校外参观和实习,让学生体验企业产品检测的真实过程,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课程结束后将进行3个月的企业顶岗实习,通过上述系列培养使100%的学生达到长度计量工中级水平。”

课程改革必然要求对课程的考核方法进行相应的改革。他们采用过程考核与课程结束考评相结合的方法,注重考核学生学习主动性、团结协作精神、技能熟练程度、操作规范性、创新意识等。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方式,占课程成绩的60%。课程结束考核采取以学生独立完成某个检测项目的综合考评(理论与实践结合)方法,考核学生对课程教学的真实掌握程度,该项考核占课程成绩的40%。

刘越教授用实现了“四个一体”来表述这门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效果:“理论与实践一体、教室与实训室一体、教师与师傅一体、学生与学徒一体;将课程教学与岗位工作结合在一起,将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有机地衔接起来。”

像机电系一样,课程改革在全院风起云涌,已成燎原之势。教师们聚在一起,更多的是交流课程改革的体会。以课改为载体,该院全面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学院以高职国家精品课程和省高校优质课程评审指标为依据,结合实际制定了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验收标准,加强了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控制。学院每年开展一次课程申报和验收,每半年组织一次中期检查,及时总结经验,提出整改意见,确保建设质量。

质量立校结硕果。学院现有3个国家重点支持建设专业,2个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8个省级示范专业、3门省级优质课程、10门校级精品课程。“十五”期间主编的公开出版的教材80多种,其中有4本教材被评为江西省高校优秀教材,有1本荣获一等奖;有12本教材列入全国高校和省部级“十一五”规划教材。

“厚基础+活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示范性数控职业技能实训基地”的标示牌赫然立在学院的实习工厂入口处,刘鹏部长说,仅这一个基地就投资1700余万元。全院建有56个专业实验、实训室,仪器设备总额已达6430万元。学院建有江西省高校最大的实习工厂,可同时容纳400人进行车钳磨铣等机加工实习。该院拥有2个中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9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学院先后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江南造船厂、710研究所、深圳富士康公司等102个单位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瞄准办学目标,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不断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实施“四学段校企交替”、“项目引导、学做一体”等多种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以船舶军工行业、民用造船企业及江西和九江周边地区大中型企业为主体,按照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思路,该院切实加大了校企合作的力度。校企联合拟定顶岗实习计划,共同制订管理、考核实施细则;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直接参与企业生产,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规定的生产任务。目前与深圳富士康公司合作举办的“冠名班”活动,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之中。

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在强化实践中显著增强。在第二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有3名学生进入分项前五名;在江西省“创业杯”技能大赛中,获得12个奖项的优异成绩,包揽了数控两个项目4个工种第一名;在江西省首届高职高专学生科技创新技能大赛中获得3项第一名;在2007年全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制作大赛中获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并荣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我省高校参赛队中唯一的一等奖。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建设一支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通过多种办法,该院建立了教师培养、引进、聘用、评价激励机制,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建设为重点,通过安排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企业工程实践、应用技术项目开发,引进和聘请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担任专业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等途径,组建了优秀教学团队。

学院人事处长向记者介绍了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

要加大教师的引进力度,师生比达到18:1以下,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70%以上;

要优化教师的学历结构,硕士学历以上教师,逐步达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0%以上,3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要达到80%;

要优化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所占比例,逐步达到40%以上,其中具有正高职务的教师占副高的比例达15%以上;

要加强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培养,达到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80%以上;

要培养一批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有一定影响的名师,每个主干专业都有1~2名专业带头人和若干名中青年骨干教师;

要大量聘请社会上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较高知名度的教师来校任教,外聘教师要达到教师总数的80%以上……;

学院启动了教师队伍建设的“四八一三五”工程,即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占40%以上,专业课教师中具有双师型素质能力的占80%,培养省级名师10名,专业带头人3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50名,优秀青年教师60名。

全院自培、引进了160多名硕士,充实到重点专业任教,外聘了一批有专业特长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实训教师。九江石化总厂、上海英顺达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崇文区房屋开发公司、深圳奥思路科技有限公司、江西江洲造船厂、6354研究所等各地人才,都被学校引进来。对引进的人才,生活上关心、工作上重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在该院采访,记者发现该校的教师精神状态非常好。

按照“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该院还将采取更为灵活的形式,外聘退休的企业老总来校任教,聘请科研院校的高层次人才做客座教授,实现人才兴校的战略目标。

鲲鹏展翅九万里。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已站在新的起点上向新的目标冲刺,学院的师生既豪情满怀,又非常务实的。院长魏寒柏博士说:“学院申办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立项建设单位的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仅仅是一张入场券,更艰巨更富有挑战性的项目建设工作在后面。全院上下正以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为契机,紧跟学习国际职业教育的潮流,加强内涵建设,把国家示范性建设和中央地方共建实验室,与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结合起来,建设一批生产型实验实训基地,将学校建设成为船舶军工行业特有人才和江西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船舶工业和江西省职业培训综合基地、九江及周边地区应用技术开发与服务基地,江西省高职教育研究与交流中心、江西省高职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中心。”

全院师生对未来充满信心。一艘高职教育的旗舰,从浔阳江起航,驶向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