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光流逝,岁月沉淀,总有一些事情值得让历史深深记忆。

翻开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的历史,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许多“第一”和“唯一”。

——1994年,学校被原国家教委选定为全国首批10所举办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之一,是江西省第一所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该校以整整17年的高职办学经验成为内地高职教育的领头雁。

——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制为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西省唯一一所省属高职高专院校。

——2003年,学校顺利通过由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是江西省当时唯一一所通过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高职院校。

——2005年11月,学校被国务院七部委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光荣称号,是江西第一所获此殊荣的高职院校。

——2007年,学校被国防科工委确定为首批重点建设的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是江西省唯一的全国仅有的15所院校之一。

——2010年7月9日,学校顺利通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项目验收,成为江西省唯一一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2011年5月10日,学校从全国2000多所本、专科院校中脱颖而出,与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一起入选“2010年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五十强”,成为江西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高职院校。

面对这些成绩,校党委书记张威说:“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学校最大的财富就是学生。为此,学校一直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以学生为本,育优质人才,正是该校近年来取得一个又一个“第一”和“唯一”的原因。

加大硬件投入

——向实践学习要高效

走进学校工程中心,就仿佛走进了工厂,这里的各种教学设备既不是“模拟”,也不是“仿真”,而是实实在在的“真家伙”。在这种条件下,学生的学习也更加直观高效。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更注重实践,更注重对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此,学校不惜重金,加大硬件建设的投入。

目前,学校建有1个工业工程中心和1个生产型实习工厂,实验实训室109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逾1.1亿元。学校是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江西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江西省船舶工业人才培养基地、江西省职业培训综合基地、江西省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2个中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国家紧缺人才培养基地、15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实验室,4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实训基地。此外,与中国船舶两大集团公司等133家单位合作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在校内实训场地合理布置操作区、教学区和讨论区,在装备实训设备的同时,配备了电脑、投影、桌椅等教学设施。学生在这里既可以进行理论学习,又可以动手操作,还可以进行经验总结,教、学、做在这个教室里完美结合。据了解,全校共有这种一体化教室近百个,在课程安排上,学生实践课的课时超过了理论课课时,学生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实施工学交替

——促动手能力再提升

学习,方法对路,事半功倍;方法不对,事倍功半。

近年来,该校以国家示范建设为契机,探索了一条“校企合作办学、工学结合育人”的新路子。他们的做法是:

学校按照“找准目标、选好内容、找对方法”的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技能、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培养为目标,与企业合作重构了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创新并实践了“四学段校企交替”、“校企合作、项目引导、分层递进”、“真实产品、典型工艺、学做合一”等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学校和企业联系少、教学生产相脱离、理论实践结合不紧密等突出问题,使人才培养过程不再封闭,形成了“企业参与教学时间明显增多、教学团队‘双师’结构明显优化、学生职业能力明显增强”的人才培养新局面。

同时,学校按照岗位工作特点和能力要求创新课程体系,重组课程内容,并通过引入企业的真实生产任务、开发并实施教学做一体的教学项目等,使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落在实处,做到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与行业企业需求对接,不断提高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和水平。近年来,学校先后与江州联合造船有限公司、九江同方江新造船有限公司、中船集团九江精密测试研究所等企业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合作企业参与教学的专业比例数达100%。

多年经验的积累,让学校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育人模式更加成熟,更加深入,实现了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校企共同开展培训与鉴定工作、校企共同打造“双师”教学团队、校企共同开发一体化课程,增强了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校企合作办学、工学结合育人”的办学思路带来的是学生职业技能的全面提升。学校广泛开展各类创新大赛并先后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各类竞赛,近年来,学生在国家和省级各类大赛中摘金夺银,捷报频传,共获奖500余人次。

强化师资力量

——让领跑人更优秀

一个好的老师,可以影响学生一生。办学校,大楼与大师缺一不可。大楼,就是要有好的硬件设施;大师,就是要有一流的师资力量。

多年来,学校坚持把人才战略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战略,根据高职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通过深化人事改革,完善师资建设机制,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目前,学校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江西省高校名师等25人,省劳模、“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首席技师、省技术能手、市拔尖人才等13名,初步建立了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学校多次获得“江西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并被确定为“江西省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优秀的老师总能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轮机实训中心的熊振林老师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不仅理论功底扎实,还有着近十年的航海经验,他的课真实生动,学生们都很喜欢。一位同学说:“熊老师的课,接近实际,贴近需求,上他的课动手能力提高得很快。”

优化专业结构

——使毕业生受欢迎

院长魏寒柏博士告诉记者:“高校的四大职能是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社会是高校生存的基础。高职院校只有坚持服务社会的办学方向,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才能获得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

作为江西省唯一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九江职院以实际行动积极策应市委、市政府“两区互动,强工兴城”战略部署,按照“面向需求设专业、校企合作建专业、提升内涵强专业”的建设思路,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依托深厚船舶军工行业背景优势,针对九江市十大产业基地及对船舶、机械、电子、自动化等领域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努力加强特色优势专业建设、打造专业品牌、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形成了以船舶工程、机械、电气、信息、建筑、汽车工程和经济管理等7大专业群的专业体系,较好地满足了船舶行业和区域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学校累计为船舶军工行业和江西地方培养和输送了10000余名紧缺高技能人才,仅船舶军工行业即吸纳2000余名毕业生就业,其中部分毕业生在两大船舶集团公司下属研究所就业,专业对口率高,用人单位满意度高。

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最显著的表现就是毕业生就业率的逐年递增。招生就业处处长蔡克告诉记者,我们的学生招得来、教得好、出得去、留得住。学校每年毕业生5000多人,但前来招聘的岗位却有数万个,每个学生都有多个多岗位可以选择。多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后记:理念引导行动,行动便有光明。近年来,我们欣喜地感受到这所学校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这不仅仅是该校各项硬件数字上的极大提升,更多的是让我们看到了高职教育改革的灵魂。我们深信,在教育部、财政部和地方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一定能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壮丽画面上再次抹上属于她自己的浓墨重彩,一定能为我国船舶军工行业、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再做新的贡献,在高职教育改革的征途中再奏新的乐章,再创新的辉煌!

原载《九江日报》2011年11月21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