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就业寒冬”中逆势而上 冲出困境

——高校书记、校长谈就业

访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张威

就业危机信号接踵而至,大学生就业工作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就业成了党和政府、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工作,也被大家称作“社会忧心、家长揪心、学校担心”的“重心”工作。

高职院校是选择在“就业寒冬”中退缩不前,还是逆势而上,冲出困境?作为2007年10月就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确立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做出了响亮而有力的回答——

记者:张书记,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您能简要的介绍一下你们学校目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吗?

张威:我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000余人,毕业生3658人。截止2009年6月2日,学校为毕业生提供可供选择的有效的就业岗位9000多个,组织校内专场招聘会362场,200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好于预期。

记者:较往年相比,学院2009届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对严峻,能否简要分析下原因?

张威:2009届毕业生就业相对严峻,主要原因在三个方面:一是传统的毕业生就业主渠道如中国船舶类企业、研究所及其相关产业吸纳我校毕业生能力明显下降,就业岗位质量有所下降;二是我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一贯较高与现实就业岗位需要质量相对下降存在矛盾,毕业生高期望值的思维惯性导致就业教育任务加重;三是部分用人单位取消招聘计划,减少招聘人数,用人单位违约现象频频发生,毕业生被迫重新寻找岗位,对毕业生就业心理造成较大的压力,对学校的就业工作程序造成较大的影响。

记者:为促进毕业生就业,学院采取了系列积极措施,能否请您简要介绍下?

张威:1、树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学院所有工作的“牛鼻子”的就业工作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学校领导提出了超前的就业工作理念: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学院所有工作的“牛鼻子”;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学院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做好学生就业工作要把握好“三心”,即“核心是专业建设、重心是就业指导、中心是市场开拓”。

2、实施“一把手工程”,健全“二级责任制”和“四级承包制”就业工作机制,形成了闭合的就业工作组织系统。

(1)实施“一把手工程”

学校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系部成立了以总支书记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

(2)健全了就业工作“二级责任制”

第一级:校与系、职能处室签订以“四率”为主要内容就业工作责任状,即“材料达标率、求职应聘率、录用到岗率、综合就业率”;

第二级:系与班主任、职能处室与具体工作人员签订以“四率”为主要内容的就业工作责任状,即“签约率、事故率、投诉率、出错率”。

以是否完成“四率”作为评优、晋级主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对“四率”完成前二名的系部、职能部门以及个人实行精神和物质双重奖励。

(3)实行了就业工作“四级”承包制:“校领导包系部、系领导包专业、教研室包班级、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包学生”。

(4) 形成了闭合的就业工作组织系统

在系部设置了就业辅导员岗位,在校学生会设置了就业工作部长,在校团委成立了就业工作社团,在班级设立了就业委员。形成了院领导决策、职能部门组织协调、系部贯彻实施、教研室积极参与、学生干部协助和监督就业工作的闭合的组织系统。

3、深化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举“校企合作”之旗,走“工学结合”之路,力求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无缝接轨。

我校毕业生之所以以“敬业精神好、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上岗适应快”的特点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校高举“校企合作”之旗,力行“工学结合”之路,坚持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无缝接轨。

我校已在5个国家示范性专业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遴选了38门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已与205家企业进行紧密的“校企合作”,在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达到12500人月。合作企业接收我校2009届毕业生人数达到1500人。

力求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无缝接轨。我校建有6个专业群,开设40多专业,停招7个就业难的专业。我校专业设置是动态的,我们的专业建设终级目标是市场需求,雇主或雇主群需求永远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使得各个专业的学生“招得来、教得好、出得去、留得住”。

4、将学生看作教育投资主体,坚持就业教育与指导“一对一、抓两头、三联系、四结合”,确立就业服务工作“三目标”。

我们视学生有“双重”身份:高职学生既是求知学技的主体,同时还是缴费上学的投资主体。作为投资主体除了获得知识能力外,还有权获得服务。一个学生可以开辟一条就业路、一个学生可以堵死一条就业路,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就业服务,重视每个学生的就业工作,已经作为我校每个教职工“必修课”。

“一对一”:即选派经验足、热情高的教师担任“导师”,与毕业生“一对一” 个体化沟通和交流,力争建立“导师制”为主导的就业教育与指导体系。

“抓两头”:即要求特别关注就业挑剔和就业困难的毕业生的针对性教育与引导。

“三联系”:即联系学生发展与就业能力培养的实际,联系就业市场对学生职业技能要求的实际,联系当前就业形势对就业岗位影响的实际。

“四结合”:即实行群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就业指导课程教育与就业形势专题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

确立就业服务工作“四目标”:以需要学院推荐岗位就业的毕业生总人数1:2比例为目标提供有效的可供选择的岗位数;以用好岗位资源、提高双选效果、做实签约比率、确保招聘安全为目标,举办小型化、经常化、专业化招聘会;以学生“高兴而来、满意而归”为目标,在就业工作高峰期,全天候的不间断地为毕业生服务。

我校把对09届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任务放在引导毕业生确立客观务实的就业期望上。面向2009届毕业生开设就业专题讲座33场;在毕业班中开展以“为学生搞好就业服务”的主题活动,活动内容有73项;已在5届学生中进行就业问题问卷调查与分析;在校园网中开设咨询、政策解读等指导栏目,学院就业网半年多来点击37000多人次,远远超过往年同期水平。

5、就业市场开发朝多元化、分散化、层次化方向拓展,力求在四个“变”上改变市场开发的结构,不断聚集市场开发的资源。

经过近十年的市场开发,我校已有牢固地就业基地200多个,这些基地每年吸收毕业生在1000多名。这些基地按行业分主要是机电、船舶及少量服务性行业;按地域分主要分布在沿长江中心城市、沿海发达城市;按用人单位性质分主要是国有、科研所、三资类大型企业;按用人单位新旧程度分主要是回头客、新雇主。

我校在市场开发过程中朝多元化、分散化、层次化方向拓展,无论从就业基地的数量来说,还是从就业基地分布的结构来说,或是从就业基地接受毕业生数量来说,都说明这一点。我们不断改变市场开发的结构,力求四个“变”:变以东南市场为主,为全国所有中心城市市场为主;变以船舶行业为主,为面向所有能涉足的行业;变大企业为主为大、中、小企业并重;变老关系户为主,为开辟新市场为主。

学校党政领导亲自带队深入到全国部分工业园区、各个船舶企业,开拓就业市场、寻找就业岗位。我校专兼职就业工作人员“历经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用尽千方百计”,前往全国各地出差72人次,到了78个城市,走访69个工业(高新)园区,拜访了501家企业;先后向9700家新老用人单位寄发邀请函;持续与205家老的就业基地保持每月1次电话联系或实地走访,跟踪毕业生就业状况,听取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聚集市场开发的资源:要求所有员工必须提供就业岗位,根据有效与否给予奖励;建立校友信息平台,邀请校友来校招聘,使得校园招聘会经常化、制度化。

原载《江西教育网》2009年6月5日《高校书记、院长谈就业》栏目。